|
從傳統(tǒng)戲曲到話劇舞臺,解讀話劇《主角》的戲里戲外215分鐘,40年人生和社會浮沉, 53個場景,眾多形形色色的人物, 話劇《主角》 在行云流水的敘事節(jié)奏和時空轉換中, 講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從一個放羊娃成長為舞臺主角的艱辛歷程, 并通過她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反映出大時代下幾代秦腔人的命運沉浮,展現(xiàn)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社會圖景。 入 戲 著名作家、劇作家陳彥,多年來創(chuàng)作了眾多精品秦腔、眉戶現(xiàn)代戲,三次獲曹禺戲劇文學獎文華編劇獎,作品三度入選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 小說《主角》以扎實細膩的筆觸,盡態(tài)極妍地敘述了秦腔名伶憶秦娥從放羊娃到燒火丫頭再到配角直至主角的奮斗史,并通過她近半個世紀人生的興衰際遇、起廢沉浮,反映了秦腔起起落落的歷史,描繪了一幅復雜世相的宏闊畫卷。 2022年恰逢茅盾文學獎40周年,陜西人藝話劇《白鹿原》和《平凡的世界》之后,又推出了“茅獎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改編自陳彥小說的話劇《主角》。 陜西人藝將這三部百年來堪稱為時代立傳的陜西文學優(yōu)秀代表作品,以精品話劇的形式搬上舞臺,希望向廣大觀眾及文藝工作者傳遞陜西文學的精神和理想,展示陜西作家對中國歷史進程的關注與思考。 話劇《主角》由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曹路生編劇,著名導演胡宗琪執(zhí)導,舞美設計那樹楓、梁紅建,燈光設計胡華慶,作曲石一岑,服裝人物造型總設計陶蕾等組成強大陣容,攜手陜西人藝老中青三代共同打造這部中國首部以文藝工作者為創(chuàng)作主線的史詩劇作。 擅長用歌隊表現(xiàn)各種場景的胡宗琪導演,在《主角》中把歌隊運用得更加純熟,歌隊演員時而是憶秦娥的伙伴,時而是伴隨憶秦娥成長的陪襯,時而是縱使憶秦娥陷入痛苦的砝碼,時而是把憶秦娥卷入紛爭的波瀾……他們與人物之間豐富多變的關系,襯托出了主角的地位,也凸顯出了配角的意義。 在這部戲中,一直追求中國話劇向戲曲學習的胡宗琪,還將自己對中國戲劇的美學追求大大向前跨了一步,體現(xiàn)了中國戲曲在話劇中的寫意化表達;同時他還大膽使用了“偶”的形式,讓作品更具深意和當代性。 編劇曹路生巧妙地把劇本結構用秦腔經(jīng)典劇目的擇選作為主要場次的劃分:《楊排風》《白蛇傳》《游西湖》《白蛇傳》(2)《狐仙劫》《白蛇傳》(3)……這些劇目本身則伴隨著主人公憶秦娥奮斗成長的經(jīng)歷,證明著憶秦娥藝術生命演變的軌跡,更為重要的是,這些劇目的創(chuàng)作排演過程及結果,不僅作為憶秦娥生命經(jīng)歷的背景和點染,還伴隨著另一條主線“憶秦娥被迫卷進紛爭的沉浮”以及對“憶秦娥情感命運的波瀾起伏”的描摹,讓整個作品豐富飽滿,蕩氣回腸。 劇名雖然叫做《主角》,但實際上是借助憶秦娥從一個11歲的放羊娃到51歲成為“秦腔皇后”近半個世紀的奮斗命運和舞臺生涯,寫出了女性在追求實現(xiàn)自身價值過程當中的種種艱難無奈,也反映了秦腔這個中國最古老的劇種與整個社會在時代洪流中經(jīng)歷的興衰沉浮的艱難歷程,以及各個階層人物的所思所想和悲歡離合,展現(xiàn)了廣博的社會橫斷面,既有社會的廣度,也有人性的深度。 在《主角》里,不僅憶秦娥是主角,那些形形色色的配角,也都是以自己生命為軸心的主角。這也是陳彥聚焦小人物的書寫一以貫之的基石,因為普通人才是生活的真正主角。而主角則是整個行當吃苦最多的人,這種基調正是作品對小人物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精神的歌頌與褒獎。同時,整部作品深深切入到戲曲肌理深處,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如黃土高原般厚重的底蘊。 解 戲 為了展現(xiàn)主人公憶秦娥長達40年的人生歷程,全劇跨越幾十年時空,共有53個場景切換。在舞美設計上,用16根柱子的數(shù)量及位置變化表現(xiàn)不同場景,并用關鍵性道具輔助。同時,又保留著中國傳統(tǒng)戲曲“一桌二椅”的簡約和寫意,留給演員足夠的表演空間,也帶給觀眾更多的想象空間。 制作人、舞臺監(jiān)督陳龍飛接受WORLD SHOW采訪,細致解讀《主角》的幕后制作! 舞臺道具降低巡展壓力 在舞美設計之初,舞美團隊就考慮到道具的結構問題。因為要降低巡演的壓力,所以道具不僅要省車,還要考慮到品質和成本的平衡。 這次舞美道具的體量并不少,尤其是5道側幕條和檐幕條都是硬片,非常占用道具車空間。每根鋼管長6米,700多根鋼管做成的框架都能裝滿半輛車。 最后,舞美團隊進行了安裝時間和運輸成本等幾個維度的對比,把它設計成了單片組合的方案。另外,舞臺上的數(shù)控設備也經(jīng)過設計,除了柱子部分整體運輸,其余電瓶和電機等使用專門定制的工具箱進行裝卸,規(guī)格與服裝箱一樣大小,可一起裝車,也節(jié)省了很多空間。 臺上人唱戲,眾人搭戲臺 ![]() 同時,場景變幻很多,后臺經(jīng)常出現(xiàn)搶裝的情況。陳龍飛介紹道:“談到這里不得不說胡導的高明和創(chuàng)新之處。主角的劇情十分緊湊,可以想象有些場景如果讓演員下場去搶裝是無法完成的。但胡導在創(chuàng)作這次表演方式時融入了新的風格,你會發(fā)現(xiàn)有些場景,兩個化妝師會頻繁出現(xiàn)在場上,一會拿戲服,一會拿衣服,包括椅子、妝發(fā)。還有就是我們在舞臺的中后區(qū)位置加了一道紗幕,這道紗幕發(fā)揮了非常強的空間切換作用! 側臺兩邊擺了七八個服裝架子,上面掛滿了服裝。最長的搶裝時間有一分鐘,最短的只有十幾秒。為了確保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換裝,現(xiàn)場的服裝老師和服裝助理一直在側臺待命,就像換景上道具和移動柱子是一樣的。 品 戲 不僅如此,兩側的舞監(jiān)助理也要非常完全了解,并提前準確傳達給兩側的場務工作人員。 “由于舞臺場景變幻非常之多,為了確保每個人都能精準的執(zhí)行到位,我們還需要場務工作人員都要記清移動位置以及如何配合好燈光和音樂。我們的要求是,每一場、每一個人,都要準確記住自己負責的柱子,并盡可能100%地精準到移動的點位,還必須要考慮到整場的走線,配合好整場的音樂和燈光,控制好運行的速度與角度。于是,我們嘗試運用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就是數(shù)字化管理舞臺道具——通過預定指令、到位指令、行動指令等精準點位,這樣誤差就非常微小了。” 注重觀眾觀劇體驗 剛剛說到46這個數(shù)字,是道具的數(shù)量,包括小道具的點位,但舞臺上遠不止這些。加上柱子和道具,整體移動的點位就有170多個。作為一名觀眾,他們不可能花錢買票看4小時的演出,半小時的換場,為了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制作團隊做了兩方面的創(chuàng)新。 首先是導演的整體創(chuàng)意。總導演胡宗琪將演員和舞美的銜接、切換已做到天衣無縫。他將這些柱子和所有的移動都跟劇情結合在一起。柱子動的時候,前面還在演戲,但是柱子移動的速度、韻律、位置,都不會讓觀眾感覺到跳戲,相反,在韻律當中移動的柱子反而有一種無聲的語言,帶給觀眾不一樣的感受。 其次是燈光、音樂、舞美之間的緊密配合。所有柱子移動的契機和發(fā)起點、停落點,全部是在音樂和燈光的變換當中完成的。《主角》故事脈絡的進展和節(jié)奏很快,舞美、燈光、音樂的有效融合,會帶著觀眾在故事的轉承之間,一層一層遞進到劇情當中。 “我們要做到的就是,所有柱子的移動,場景的切換,都不能在表演停下來時才動。也就是說,在演出過程中,我們不能讓觀眾停下來有所思考,而是要一直牽引著觀眾走。所有做的事情,都為了牽動觀眾關注演出,并且在這4個小時之內做到一直牽動觀眾持續(xù)關注。這中間最大的難度就在于換景時左右工作人員的熟練和準確程度。不過,隨著演出場次的越來越多,大家磨合的也就越來越默契,越來越好,讓這個劇的節(jié)奏會越來越好。” 出 戲 《主角》用戲劇的方式闡釋戲曲,用戲曲的故事映射人生;看秦腔名伶如何在生活磨難與事業(yè)起伏間作出“主角”的抉擇。 這是一部舞臺上的女性成長史,在改革開放的步伐中、去挖掘女性在時代潮流中的腳印。不管環(huán)境如何變遷、不變的是這篇土地上女性堅忍不拔的力量。 聚光燈下,一個個歷史的,時代的生活場景,一個個人物的人生選擇和命運軌跡,傳遞著豐富的社會和時代內容。 |